【复旦为何自断臂膀?】复旦大学今年计划把文科招生的比例什么叫股市去杠杆,从原来的30%-40%降到20%了。 文科是复旦的强项,砍掉自己的文科招生数量,就是在自我革命。如果不是面对更严峻的形势,复旦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根基。 近期,山东大学也暂停了土木工程的招生,成为全国第一家取消土木工程的985高校。更早些时候,清华大学停了新闻专业的本科招生。 当名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的时候,一定要看到这些动作背后,所隐藏的时代变化趋势。 一直以来,人们把大学比作成“象牙塔”,在这里,年轻学子可以追求真理、实现自我成长,完成阶层的跨越。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,就业越发艰难,大家的认知需要升级了: 大学不是理想主义的象牙塔,也不是跨越阶层的跳板,而是批量消耗年轻人时间和精力的场所,一个解决老师就业的机构单位。 换言之,大学一直是以老师为中心,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。 如果把大学比作是一家企业,学生就是员工,就是牛马,老师就是HR。 当你把大学生当成牛马来看待,就能看清很多问题的本质。 既然是牛马,首先要管理好,不要给学校和老师带来麻烦,不要捣乱,乖乖听话,到点离开,才是第一要务。 既然是牛马,最多待四年,就要分道扬镳,所有重要的问题,拖一拖,等一等,都能过去。 在以老师为中心的前提下,大学里的很多政策,首先要考虑到老师的利益,或者说,会被老师为群体的利益集团绑架。 比如,让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,不会增加老师的利益,但让老师发表更多文章、拿到更多项目,却可以给老师带来利益。 比如,按照惯性讲课,不更新课程体系,不符合学生的利益,但符合老师的利益,因为省事,不用再多花时间备课。 在今年春晚上,人形机器人震惊世界。背后的创始人是宇树科技王兴兴,他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中国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都太老了。” 复旦大学的校长在访谈中也说,“现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,我们认为有几十年没动了,基本按照过去的惯性去做。” 如果能理解这一点,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大学,传授的知识落后,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不变化。 一旦老师在学校里有了稳定的工作,谁会为学生的前途着想? 以新闻学专业为例,清华取消了新闻专业本科,张雪峰对新闻专业的批评也上了热搜。但有一些新闻专业的教授,仍在坚守那一套陈旧说辞,但是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,因为信的人,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,教授也帮不上忙。 为什么像复旦这样的好大学,人才培养体系,也会几十年不动? 因为名校的学生,质量很高,可以对冲掉专业体系设置的不合理,为名校续命。与其说是名校成就了学生,不如说是优秀学生成就了名校。名校在薅优秀学生的羊毛。 为什么名校现在也要改革?因为薅羊毛的游戏玩不下去了。学生们不买账,一旦影响到学校的基本盘,就影响到教职工了,必然会要出来改革,再不改革,自己获得的利益就要受损了。 去年高考报志愿时,有个家长和我聊天,他的观点是,让孩子通过冷门小语种专业,进到名校,然后再试图转到好的专业。家长的原话是,年轻人要多吃点苦,就会有好的发展。 我告诉他,时代已经变了。以前是,只要你能吃苦什么叫股市去杠杆,就能出人头地。现在是,只要你能吃苦,就会有吃不完的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