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徐 来股票配资100倍杠杆平台 编辑|徐 来 文|徐 来 编辑|徐 来 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 明朝怕王爷进京,清朝怕王爷出京,同样是怕,这背后藏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皇权焦虑。 哪个更高明?要看你想的是防外、还是防内。 明太祖立规,王爷不许进京 朱元璋这个人,不信任何人,更不信自己的亲戚。开国之后,刚刚稳定没几年,就开始琢磨一个问题——如何防自己儿子和孙子反过来动自己后人? 展开剩余91%他自己打天下,深知兵权多么可怕。 于是干脆把儿子全分封出去,不给他们留在京城的机会,他怕王爷扎堆,京城成灾。 朱元璋亲自下令:诸王分封地方为王,除非奉旨,不得擅自进京。这不是随口说说,而是写进诏书、登进《大明律》的硬规矩。 各地王爷有自己的府邸,有护卫,有财政拨款。表面风光,实则被圈定在各自的地盘上。这种安排,看起来是“君臣各守一方”,其实是一种精确计算过的疏散手法。 太子留在南京。其他亲王去西安、北京、长沙、开封、济南、凤阳、云南,像撒豆子一样撒出去。每个地点都在军事要冲,既能镇守地方,又难结党营私。 我觉得,这种制度有点像“防火墙”,一旦哪里出问题,最多烧一块,不至于烧到京城。 而且朱元璋还搞了一个制度——“王不见王”。 除了祭祖、婚丧大典,王爷之间不得私下往来,每个王府有内监监视,每年必须向朝廷汇报动向。 说白了,不是让你当真王,而是让你在地当吉祥物。活着、别乱跑、别乱想、别乱动。 可问题是,王爷不是纸糊的。 朱元璋死后,建文帝即位。他年轻气盛,想裁藩削权。结果朱棣直接兵发南京,打出“清君侧”旗号,把皇帝赶下台,自己登基当了永乐皇帝。 靖难之役,彻底打破了“王爷不进京”的神话。 进京的王爷,不是来朝圣,是来改朝换代。 永乐皇帝反过来更怕王爷进京,于是加了两条。 一,封地不得相邻;二,王府卫队数量有限制。还命令锦衣卫专盯各地王爷府动静。 任何王府中私藏军器、聚众谋议,立刻上报。 我翻了下《明实录》,发现永乐年间,有三个王府曾被秘密抄家,原因是“召集僧侣、招募流民、造神设坛”,被指有“异图”。 这说明,不管制度再严,只要王爷心里不服,外放也拦不住谋逆。 再往后,大明宗室越来越多,开支也越滚越大。王爷们既不能参政,又不能谋私,就在地方坐吃俸禄。 到了嘉靖年间,甚至出现王府集体上书要“增补养马费用”的怪事。 明朝中后期,王爷成为财政黑洞,朝廷不给,他们就收地、设盐税、压榨百姓。 王爷变土皇帝,地方百姓叫苦不迭,结果是,王不进京变成王不受控,朝廷想查都查不到,外藩几千里,消息全靠驿站。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:明朝这套制度初看高明,实则后劲不足。前期靠军功,后期靠压制,最后靠不住。 你可以不让王爷进京,可你拦得住兵马进城吗? 清朝反着来,王爷别想出城 清人入关,看透了明朝的问题。 于是他们干脆换个思路,不放王爷出去,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定下规矩,叫“封爵固京”。 所有宗室,不管地位多高,不得擅离京师四十里之外,除非有皇命。王爷不能下江南,不准巡边塞,哪儿也去不了。 很多人觉得这是软禁,其实就是软禁。 我翻到一份顺治年间宗室档案,写得很清楚:王府每日记录、门前有人登记、出门需印信,类似后来的“出门条”。 你以为亲王多荣耀?实际上,他们就是“北京户籍的高保户”。日常饮食、穿戴、开支都有定额。既不能管政事,也不能乱走动。 这样一来,所有王爷就被集中在紫禁城周围。 朝廷要用谁,可以随叫随到。要盯谁,也方便。 为什么这么安排?清朝太清楚了,边疆不能放王爷,因为他们不是汉人,是满人,一旦王爷带兵,满洲亲贵之间结党,那是要命的事。 清初最怕的不是汉人造反,而是“旗内生变”。 满洲八旗是根本。王爷一旦染指地方军政,就可能引发“旗权倒灌”。 康熙年间的鳌拜就是前车之鉴。他不是王爷,但一人独揽权力,朝堂震动。康熙花了多少力气才干掉他?后来就更不允许王爷握兵。 清朝王爷全是太监式安排——有身份、没权力。 只有极少数例外,比如恭亲王奕訢、醇亲王奕譞,因为清末朝局混乱、满洲内阁腐败,才被特许参与政务。 平时,王爷就在府里养花、习字、娶妾,打赏戏班子。出了事,就全族连坐。 清朝搞得最绝的一点是:把宗室编进“宗人府”系统。 王爷不是自己人,是“户籍下属”。宗人府定期查账、查人、查风纪,哪怕娶错人、花错钱,都能被参一本。 我看到一条乾隆年间档案,有个镇国公娶了“戏子出身女子”,被宗人府罚俸一年,还要当众谢罪。这哪是王爷,连乡绅都不如。 从战略上讲,这种“圈养式”的管理,确实有效。 清朝整个中前期,几乎没有发生宗室叛乱。王爷不再是威胁,只是符号。 清朝干脆把王权“制度性阉割”,王爷想动手?没兵,想调人?没吏,想聚众?出不了门。 这种彻底去权化的制度,看起来冷血,其实极度理性。它彻底打破了“皇权与宗亲权”的博弈,把所有问题提前解决。 我要问一句:你是皇帝,你会选择明朝那种“远而不可控”,还是清朝这种“近而不能动”? 一个敢放手,一个管到死,谁赢了? 从结果来看,明朝的王爷出事太多,清朝的王爷基本没事。我翻了各朝大事记,对比很明显。 明朝有靖难之役、宁王之乱、福王僭号、潞王抗清、唐王自立……王爷掀桌子的例子一堆。 原因很直接,地方有兵,有地,有钱,有人。 朝廷指令过不去,信息断层严重。王府就像各地“小政权”,你让他老老实实,他未必愿意。 别说后期,就连开国没多久就出事。靖难之役那场仗打了四年,朱棣动用二十万兵力,从北杀到南,把整个南京烧了两次。你不让王爷进京,王爷自己打进来。 更后面的宁王朱宸濠,敢公然起兵,还敢伪造诏书。你说是制度问题,还是人性失控? 明朝到了中后期,地方王爷越来越多,财政养不起,朝廷又不敢彻底削。结果就是拖着、混着、压着,谁先动手谁输,不动手就烂下去。 清朝这一点处理得极狠,乾纲独断,你王爷连离京都不准,还敢造反?走出北京四十里就算违纪。 明朝王爷以武力威慑,清朝王爷以礼仪驯服。 旗人讲究“服从为荣”,宗室从小被训练“不得僭越”,从心态上也软了。 我看到一个乾隆年间记录,说某贝子想自己办戏楼,结果被宗人府以“妄开公台、越权设宴”弹劾,停俸半年。 这种“小事”都能被盯上,大事就别想了。 清朝这套“王爷圈养术”,表面上不人道,实际上极高效、极稳健。皇权最大化,宗室最小化。不会爆雷,也没有黑洞。 那有没有副作用?有,而且挺严重。 被圈养久了,王爷彻底废了。清末各类战事一爆,宗室几乎没人能带兵,没人能断事,没人能稳局。八旗军也废了,全靠湘军淮军撑着。 宗亲和国家脱节,到了亡国时,一点用都没有。 明朝的王爷是威胁,清朝的王爷是包袱。 一个失控,一个失能。 我想说:真正高明的制度,不是堵死一头,而是留有余地。明朝让王爷太能动,清朝让王爷太不能动。要防、要用、要平衡,这才是正道。 结局写在两座坟前 明朝灭亡那天,南都城内,四王并立。一个称监国,一个自号中兴皇帝,一个搞出“大西军”,一个还跑去四川当了土皇帝。王爷争权,自立门户,忠诚全无。 谁也不听谁,谁也不服谁。 李自成没打进来,明朝就已经先碎了。 清朝亡国那年,宗室基本没人站出来保国。醇亲王载沣退位、宣统逊位、王爷安坐王府,听旨写诗。 有个事我印象深刻:1912年,隆裕太后代表小皇帝退位,全体宗室都在静候结果。 退了之后,没人抗议,没人造反,没人组织队伍上街。 只有一个肃亲王善耆跑到旅顺投靠日本。其他全当事情过去了,过日子要紧。 你说谁更高明? 要防造反,清朝赢了。要保制度延续,明朝输光了。 可两朝的王爷最后都成了“制度化废人”。 明朝是被圈养后放出去炸锅,清朝是被圈养到连走路都忘了。皇权得了安稳,王室失了血性。 再说皇帝自己,朱元璋死在南京,守住王权;爱新觉罗·溥仪退位后,还在紫禁城住了十三年,像个客人。 一个制度靠血统撑起,一个制度靠制度关死。 我总结一句话:明朝把王爷养成火药桶,清朝把王爷变成瓷花瓶。 一个易燃,一个易碎。 你要问哪个高明,要看你怕哪种“坏”。 参考资料: 搜狐新闻:《明朝为什么禁止王爷进京?原因竟是这四个字》,2023年11月历史频道 腾讯新闻·史记频道:《清朝王爷为何被圈在北京四十里内?“封爵固京”的玄机》,2024年4月 凤凰网历史:《明清宗室制度对比:一代帝王如何防“自家人”造反?》股票配资100倍杠杆平台,2022年12月政史专栏 参考资料: 搜狐新闻:《明朝为什么禁止王爷进京?原因竟是这四个字》,2023年11月历史频道 腾讯新闻·史记频道:《清朝王爷为何被圈在北京四十里内?“封爵固京”的玄机》,2024年4月 凤凰网历史:《明清宗室制度对比:一代帝王如何防“自家人”造反?》,2022年12月政史专栏 发布于:福建省 |